海瑞,字汝贤、国开,号刚峰,是中国古代的“十大清官”之一。他一生严于执法、除暴安良,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是“ 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的清官。虽然已经过去了436年,可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二至二十五的祭海公节,依然有许多人自发地到海公墓前拜叩,我想这也体现了老百姓对为政者的期盼。
“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是海瑞爱国爱民、无私无畏的精神的体现。他是敢于直谏的诤臣。《东周列国志》上说:“君有诤臣,不亡其国;父有诤子,不亡其家。”海瑞死后谥号为“忠介”,意为事上竭诚,教人以善,为官清廉、耿直,这是对他一生的褒奖。在他为官期间,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严惩贪官污吏。公元1566年,担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的海瑞,看到嘉靖整天浑浑噩噩,毫无作为,准备好了棺材,冒着必死的风险,向嘉靖皇帝上了奏疏《治安疏》。海瑞一向直言敢谏,在这份奏疏中,他更是言辞激烈,毫不留情。他的忠君爱国正如诗所赞曰:“凛然正气若椰风,刚正不阿敢屠龙。”
因海瑞铁面无私且常年保持清廉本色,在朝时一直被政敌构陷为“清廉而无用”的庸官。实际上海瑞不仅是刚正不阿的诤臣,更是治世之能臣。他在任南平县教谕时,大力整饬县学风纪;在浙江淳安任知县时,“救民疾苦,整顿吏治”,清查民田,将大量的隐田重新归册,推行《保甲法》,在稳定当地治安的同时,又处理了堆积如山的大量疑难案件;在任应天巡抚时,疏浚吴淞江、白茆河,从此多次上演了“灾年无灾”的奇迹,一直到清代吴淞江沿岸依然“虽有小灾,不成大害”;开创性地采取“以工代赈”之策,“活饥民十三万,垦江河两岸熟田40万亩”。《明史·海瑞传》记载:“海瑞锐意兴革,请浚吴淞、白茆,通流入海,民赖其利。”可谓在各个岗位上,尽职尽责,政绩斐然。清代钱泳写的《履园丛话·水学》中,赞叹海瑞道:“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吴淞江就是现在的苏州河,海瑞疏浚吴淞江后上海的水患大为减轻,江海陆的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凸显并逐渐成为经济中心,甚至有了“没有海瑞就没有大上海”的佳话。
海瑞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有浓厚的民本主义思想。他认为“安否关宗社,利害在生民”,安民是治国之本。他一方面严禁下属盘剥百姓,谋取私利;另一方面,坚决打击乡官权贵侵害人民利益的行为。也正因为如此,他得罪了不少权贵,被人弹劾,要离开吴地时,当地的百姓为了留住他,纷纷爬上他的车子,或者躺在马路上,阻止他离开,海瑞没办法,只好趁着夜色,偷偷的带一个仆人离开。正如有句话所说:“你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你举过头顶。”据《明史》记载,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任上。灵柩经过江面时,民众穿戴白衣冠夹岸相送,洒酒祭奠挥泪送别的队伍绵延百里不断。
“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是海瑞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精神的体现。海瑞认为居官之道,在于“清、慎、勤”,为政清廉是最基本的要求。他在淳安做县令的时候,平日穿布衣,吃粗粮,只有为庆贺老母亲生日那天,才买上两斤肉,以至于当时都引起了轰动。在他过世的时候,身边没有几件像样的衣服,遗银仅是“十余两”,作为曾经的二品大员,死后所剩的钱连料理后事都不够。
公正方可立信,清廉才能立身。海瑞的事迹和思想对当今的廉政文化建设和廉洁社会风气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从古至今,清正廉明都是百姓对为政者的期盼,也是每一位手握权力的官员应该时刻铭记于心的要求。作为党员干部,应当把公廉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常怀公廉之心、涵养公廉之德,时刻牢记“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的谆谆告诫,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以公为先、以廉为上,公正用权、廉洁用权。(驻东至县人大机关纪检监察组 章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