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包公》观后感
池州市国土资源局机关第一支部 吴卫华
池州市国土资源局机关第一支部组织观看的《千年包公》在央视9套首播,我进行了观看。总体感觉,包公的一生除了具有刚正不阿,敢于挑战权贵的“铡刀精神”外更有注重民间疾苦,与民方便的“民本精神”。如:包公在开封府进行两项关于诉讼制度改革,《两朝国史》记载“旧制,凡诉讼不得入门。拯使径造庭下,自道曲直,吏民不敢欺”。原来老百姓告状要先经“门牌司”,层层上递案件。这样,刁滑的小官吏便乘机讹诈百姓。包拯对这项弊政进行了改革,下令裁撤“门牌司”,直接打开府衙大门,百姓可以直接进入庭堂,击鼓喊冤,递交诉状。还有一项改革措施就是人们熟知的包拯“倒坐南衙”、“走后门”。由于大开正门之后,告状人过多,上班时间处理不完,包拯下令打开府衙后门,允许百姓随时进入府内诉说冤情,有时包拯甚至便服问案,深得百姓称赞。当下我们的干部队伍当中有一些人,对群众尊重不够,有的以“父母官”自封,喜欢在群众面前打官腔、说官话,摆架子、抖威风,对群众的来访态度生硬,习惯于对群众指手画脚、发号施令,一天到晚沉迷于吃喝玩乐,迷恋于高档酒楼,往返于歌厅舞池;而对群众切身利益置若罔闻,这样的干部如何能够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老百姓喜欢什么样的官,千百年来其实是一致的,那就是清廉、为民、务实。如同俄总理所言:清廉的官员无论在哪个国家同样得到人民爱戴。在全党上下都在努力践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背景下:“包公精神”应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警醒自己,踏实走好勤政、为民的群众之路。党员干部要继承和发扬包公严于律己、不徇私情的无私精神。包公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大义灭亲忍痛铡包勉的故事,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包公的光明磊落。这也警示着我们党员干部要有一身浩然正气,不徇私舞弊、不朋比为奸,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即使面对自己的亲朋好友也要敢于坚守正义、维护底线,只有这样人们才会从心底里尊重我们的党员干部。
所以我们党员干部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继承和发扬包公刚正不阿、不畏强权的担当精神。包公一生追求正义、不惜丢官铡当朝太师庞昱的故事,让人们领悟到包公的执法严明。这也告诫着我们党员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坚守原则,不官官相护,不唯上、不唯权,要坚持依法维护社会正义,做到明察秋毫,即使面对强权也要坚持真理、恪尽职守,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支持我们的党员干部。
二、继承和发扬包公为民请命、一心为国的奉献精神。陈州放粮的故事,让人们亲切感受到包公的亲民、爱民情怀。这也提醒着我们的党员干部要时刻心里装着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不推诿、不拖延,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刻认识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鱼和水、血和肉的关系,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打心底里拥护和爱戴我们的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