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千年包公》有感
池州银监分局 章先明
由安徽省纪委牵头组织,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三集高清电视纪录片《千年包公》2016年5月25日-27日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正式播出,该片通过展现包拯人生各时期的故事,表现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断冷清案”最为精彩,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纪录片讲述了一千年前出生于包公镇小包社区的宋代名臣包拯的纪录片,它也是一部还原历史上真实包公形象为目的影视剧,讲述了包公勤勉廉洁,不畏权贵,铁面无私,亲民爱民的事迹,突显出他最典型的儒家文化人格形象。从包公身上,我们不仅能看到他对君王的“忠”,还能看出他对国家和老百姓的“亲”。
通过观看纪录片,我对包公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廉洁奉公有了更深的理解。何谓“廉”,《说文》按:堂之侧边曰廉,故从广。廉是广字头,表示与房屋有关。最初是因为堂屋的侧边叫做廉,由于堂之边或厅堂上方通常都是有棱角的横梁,均具有平直、方正、棱角分明等特点 ,于是廉被赋予清正、堂正、洁净等道德内涵,并常常与“清、洁、正、明等词搭配,组成“清廉、廉洁、廉正”。
包公年少时曾在合肥兴化寺内的私塾读书,在通往兴化寺的巷子里住着一位富豪,包公和同学们进进出出都必须经过他家门口。有一天富翁备好酒菜,想请包公与一李姓同学前来家中作客,李同学觉得盛情难却,准备进去。包公告诫他说:“他是个有钱人,我们是读书人,如果以后取得功名,今天的随便交往,不是给今后增添麻烦吗?”结果两人都没有赴宴。十年之后,他俩果然先后担任家乡庐州的知府,因为不欠人情账,都能秉公执法,光明磊落地处理政事。由此可见包公青少年时代,就能洁身自爱,襟怀坦白做人。
包公为官严于律已,生活俭朴,“饮食器用如布衣时”,在端州(今广东肇庆)任职三年,离任时却“不持一砚归”。他还曾向仁宗上《乞不用赃吏疏》,提出“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列举两汉及宋太宗时严惩赃吏的故事,请求仁宗“今后应臣僚犯赃抵罪,不以轻贷,并依条施行,纵遇大赦,更不录用。包公,不仅是能为百姓斩恶除奸、主持公平正义的“包青天”,更是在中国历史上把 “廉”的精神践行的最为彻底的一位官员。
现如今,包公经过民间传说、艺人塑造及文人加工,已升华为超越时空的理性精神,是清官代表、公理与正义的象征,已俨然成为一种文化。包公文化的重要价值在于它引领社会道德、社会风尚和社会良知,倡导社会正义的价值取向,树立起清正廉洁司法官员的崇高形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学习包公的品格,弘扬包公的精神,就要像包公那样忠诚敬业、担当奉献,亲民爱民、关爱百姓,严于律自、清正廉洁。作为一名银行监管干部要像包公一样,勤勉廉洁,奉公守法,做一名称职敬业的人民公仆,立足自身岗位,努力工作,为银行监管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